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保健康就是保戰斗力
行業新聞 | 2023-08-31■解放軍報記者高立英
2023年8月下旬,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遠程超聲中心運用5G遠程超聲技術為駐西藏某部官兵進行診療。景福蘭攝
一陣陣輕快的腳步、一聲聲溫柔的問候,喚醒了沉睡一夜的軍人病房。
8月19日,一個普通的周六清晨,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派駐第三醫學中心骨科病房里,值班護士陸琰和邊畫開始了護理工作。
緊接著,病房里傳來一陣踏實有力的腳步聲。“22床的術前準備做好了嗎?”軍醫張新宇腳步生風,從8樓病房直接上了9樓手術室。
上午9點,張新宇準時進入手術室。3個小時后,這臺復雜的腰椎手術成功完成,張新宇和同事們松了一口氣。
為確保患者及時收治入院、盡快接受治療,晚上和周末加班加點做手術,對這所軍隊醫院的醫護人員而言已是家常便飯。
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到8樓,張新宇發現一束鮮花出現在辦公桌上。嗅著花香,張新宇欣慰地笑了。
這一天,是第6個“中國醫師節”。這束鮮花,代表著患者對白衣戰士們發自內心的感謝與致敬。
在門診,在病房,在急診室,在手術室,在高山海島,在部隊演訓一線……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醫護人員的腳步匆忙而又堅定。
不分晝夜,他們的腳步出現在救治一線——
清晨6點半,空蕩蕩的醫院辦公區,會準時響起一串腳步聲。眼科醫學部主任李朝輝的身影出現在辦公桌前,開始各項診療準備工作。即便腰扭傷了,他仍強忍疼痛,兩天完成45例手術。從原第四軍醫大學“張華大隊”畢業30多年來,他始終以一顆赤誠之心奮戰在診療一線。“不能讓患者空跑一趟。”這是他的口頭禪。
下午4點,為當日最后一名門診患者做完治療,康復醫學科副主任王理康脫下手套,打開早已放涼的盒飯,開始吃午餐。整整8個小時,他的腳步沒有離開過診療室。由于長年戴著醫用手套為病患治療,王理康的雙手脫皮泛白,如同開裂的樹皮。他說,只要還有一個病人,就不能脫下手套,不會下班。
不論多遠,他們的腳步追隨著戰友們的身影——
高原巡診,骨科副主任醫師姜川主動請纓。為哨所戰友逐一檢查完身體,這名50多歲的軍醫,對著高原湛藍天空下的五星紅旗敬了一個軍禮。背上醫藥箱,他和同事們又奔向下一個邊防哨位。
飛舟跨海,口腔科主任王立軍和同事們,登船艇、上海島,將“移動口腔門診”開到海防一線。他們用精心的服務、先進的技術,為戰友們送去健康和溫暖。
訓練場上,急診醫學科副主任劉亞華的腳步,一次次緊跟一線官兵摸爬滾打。她現場悉心授課,手把手指導官兵展開創傷現場救治訓練。
高山峽谷,門診部主任彭碧波與戰友們組成救援隊,挺進救災演練一線,奮力打通“生命通道”……
心中有熱愛,腳下有力量。為戰服務、為兵服務,白衣戰士們的腳步永遠在路上。
“簽約醫師”走向演兵場
■黃顯斌張曉寧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張少波
2023年8月下旬,正在高原巡診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主任呂發勤(左一)運用“掌上超聲儀”為武警西藏總隊拉薩支隊某守隧中隊戰士診療。景福蘭 攝
訓練結束后,發現腳踝又紅又腫,武警“獵鷹突擊隊”特戰隊員小王隨即打開手機,給微信好友“暖色系天使”發去一張傷痛部位的圖片。
“這是踝關節損傷,康復治療方案如下……”很快, “暖色系天使” 給出了治療方案,并指導小王進行康復訓練。
這位“暖色系天使”,便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副主任王理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武警“獵鷹突擊隊”的“簽約醫師”。
“隨著部隊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入,縮短醫院與基層官兵的保障距離,是提高為戰服務質量的重要抓手。”該中心衛勤部呂興鋒部長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按照“重心前置、保障前移、服務前出”的工作思路,開展“簽約醫師”試點活動,圍繞健康巡診、救護培訓、戰救訓練等探索衛勤保障新模式。
作為一名軍醫,微信通信錄中好友人數接近上限,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自從擔任部隊的“簽約醫師”,王理康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日常健康咨詢、定期線上診療、在線答疑解惑……打開手機,基層官兵咨詢病情、尋求幫助的消息不斷。
記者慕名來到該中心康復醫學科,只見走廊里掛滿了患者送來的感謝錦旗。其中,一面寫有“妙手回春醫者仁心,雷厲風行能打勝仗”的錦旗引人注目。
“能為戰友們解除病痛,幫助他們盡快投入訓練,這種感覺好極了!”王理康介紹說,他們積極探索“網絡+”服務模式,開發出“踝關節康復”APP等多款小程序,助力官兵健康。
像王理康這樣的“簽約醫師”,該中心還有很多。由該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牽頭組織每名“簽約醫師”與數名隊員“結對”,開展“點對點問診,一對一服務”。官兵遇有健康問題,可隨時向“簽約醫師”咨詢;“簽約醫師”借助網絡為官兵制訂疾病防治方案,為官兵提供遠程會診服務。
“練兵備戰的腳步延伸到哪里,衛勤保障力量就跟進到哪里。”與官兵貼得更近、聯系更緊,也為專家們提供了豐富的一線研究案例。在為戰服務的探索實踐中,該中心醫護人員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奔跑、跳躍、攀登……一連串動作下來,某部戰士黃石冬順利通過考核,再次刷新自己的訓練成績。
走下訓練場,黃石冬特意給該中心骨科副主任醫師李端明發去短信表示感謝:“回營后,我的腰傷恢復很快。感謝您的治療方案,讓我能重返戰斗崗位……”
去年年底,黃石冬訓練時不慎摔傷,導致腰椎峽部裂。經多方打聽,他了解到,有同樣傷病的戰友經過李端明醫生治療后得以完全康復,便慕名前來就診。經過手術和術后康復訓練,黃石冬現在已經能正常參加訓練。
“我們既要幫助部隊傷病員康復,還要努力讓戰友們的工作不受影響。”李端明告訴記者,在日常診療和下部隊巡診中,他們發現,腰椎峽部裂是困擾戰友的常見傷病,按照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像黃石冬這樣的傷病員很難重返戰斗崗位。
李端明帶領團隊創造出一種微創修復手術療法,幫助許多傷病戰友重返訓練場。
“只有時刻牢記‘服務官兵、服務戰斗力、服務部隊建設’主責主業,才能把為戰服務的使命扛在肩上,為部隊提供更優質服務。”該中心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加大為部隊傷病員診療服務的力度,疑難手術院士親自上,主刀醫生均為副高職以上專家,先進設備和頂尖技術,優先應用到為軍隊傷病員服務中。
7月上旬,武警某部一名戰士突發疾病,情況危急。由于部隊地處高原偏遠地區,附近醫院沒有配套檢測設備,該部衛生隊隊長立即聯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請求遠程緊急會診。
該中心超聲診斷科主任呂發勤利用超聲機器人,遠程為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專家組會診后,立即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經過10多分鐘的遠程“生死營救”,患者最終脫離險情。
“近年來,5G遠程超聲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場景得到不斷豐富擴展,遠程超聲檢查顯著提高了守邊官兵疑難病例及危急重癥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呂發勤告訴記者,她帶領團隊研制的“掌上超聲儀”已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提升戰場傷病員救治水平。
保健康就是保戰斗力,保健康就是保打贏。該中心在服務保障模式上的探索與實踐,既讓廣大官兵感受到保障力與戰斗力相融合的深刻轉型,也體會到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背后的濃濃暖意。
“綠色通道”鋪到病床邊
■楊紫雯田 璇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張少波
穿梭在人群中,軍屬穆雨晨走進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刷卡、取號、就診、檢查、取藥……就醫全程不到30分鐘。享受著便捷溫馨的醫療服務,穆雨晨分外暖心。
不斷升級的就診體驗背后,是該中心持續提升為兵服務質量推出的一項項舉措。他們不斷增強醫務人員服務意識,全面推行“有軍味、有家味、有人情味”的保障模式,讓為軍服務更加有力度、有溫度。
2022年1月1日,《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暫行規定》正式實施。新規落地,有人擔心:來軍隊醫院就醫的患者這么多,服務質量會不會下降?相關福利能不能得到保障?
記者走進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門診大廳,來到“聯合為軍服務窗口”。在這里,就醫政策解讀、收單結算、醫保審核、預約號源等軍隊相關人員就診問題都可以“一站式”辦理。
“‘一站式’服務推出的初衷,就是讓病患少跑路,讓手續辦理流程更加便捷。”門診部副主任宋慧娜告訴記者,他們不斷延伸服務領域,讓官兵切身體悟到“小病看服務、急病看速度、大病看技術”的服務質效。
近日,武警某部一級上士張超的父親從老家抵達北京僅2小時后,便順利入住病房。“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醫院為我們開放‘綠色通道’加急處理,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我們軍人軍屬的關心關愛。” 張超發自內心地說。
悉心服務是一種態度,要想真正解決為兵服務的難題還要從完善機制入手。
過去,住院傷病員一般由部隊派專人陪護。這樣一來,既給部隊和醫院管理帶來壓力,更影響部隊正常戰備訓練工作。針對這一情況,該中心在上級指導下,探索嘗試“無陪護住院模式”:部隊傷病員住院治療期間,部隊無需派送陪護人員,由院方負責陪護照顧等相關工作,減少基層部隊的后顧之憂。
某軍校學員小劉,因慢性訓練傷入院手術治療。住進軍人專屬病房后,骨科護士長閆秀杰立即為他安排了責任護士,還為他送來拐杖和生活用品,并詳細介紹住院期間相關情況以及注意事項。
官兵住院,所在部隊少派一個人陪護,就多一個人投身練兵備戰。這“一少一多”里,飽含著部隊醫院為官兵保健康、為部隊保打贏的積極作為。
“官兵期盼什么,我們就去解決什么。”該中心領導告訴記者,當前他們的“無陪護模式”試點對象,側重于一線部隊訓練傷患者和短時間內出院的住院官兵。下一步,他們還將采取聘請專業護工等方式,為傷病情較重、生活不能自理的軍隊住院傷病員提供護理服務。
前不久,小劉康復出院。該中心的“床旁服務專員”來到病房,將一個裝有醫療明細清單、出院介紹信、診斷證明書的“健康檔案袋”送到小劉手上。小劉當場確認并簽字后,不用走一步路就完成了全部出院結算手續。
“床旁結算”是第三醫學中心為提升為兵服務質量推出的又一暖心之舉。此外,他們還創新推出“送餐到床”“電話隨訪”等服務保障模式,為軍隊傷病員提供“掛號、住院、會診、治療”一站式、閉環式服務。
薄薄一個“健康檔案袋”,彰顯著該中心醫務人員為兵服務的深厚情意。據了解,該中心調配優勢醫療資源為兵服務,使部隊傷病員住院時間平均縮短1.8天。
不久前,一名長年駐守在邊疆海島的戰士,因患青光眼緊急入院。眼科醫學部專家王大江帶領團隊為其制訂了先進的微創手術方案。
術后,這名戰士的視力得到有效恢復。一般患者術后兩三天便需出院,但考慮到海島偏遠無法及時復查,在科室床位周轉極度緊張的情況下,這名戰友得以繼續留院觀察至病情穩定。
日前,該中心評選出 “十佳護理標兵”和“為軍服務禮遇天使”,泌尿外科醫學部相學園護士長站上了領獎臺。“對待年長患者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年輕官兵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這是相學園和同事們的共同追求。
今年年初,某部戰士小王在該中心干部診療科軍人診區抽血檢查后,沒有及時取檢查結果,當天便返回部隊。隨后,干部診療科主任王莉發現,小王的轉氨酶指數超過正常值50多倍,如果不及時干預治療,很可能造成急性肝損傷。他們立即聯系到小王所在部隊,確保其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走進該中心各科軍人病房,隨處可見“為軍服務儲備箱”,里面裝著專屬冰袋等貼心物品。種種細微之處的用心設置,提高了部隊傷病員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保健康就是保戰斗力
■于蘭河
“一切為了傷病員的健康”,是軍隊醫院的優良傳統。服務戰斗力,說到底要服務官兵。從常態化為高原官兵進行5G遠程超聲診療,到遠赴邊關海島開展口腔巡診;從“簽約醫師”為一線官兵進行點對點精準服務,到創新診療技術為軍人軍屬祛除病痛……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千方百計為官兵提供優質高效的診療服務,便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
為戰而生,為戰而建,向戰而行,是軍隊醫院的忠誠所在、職責所系。為軍服務工作,承載著軍隊醫院“保打贏”和“保健康”的雙重使命。
在錨定“姓軍為戰”主責主業的基礎上,軍隊醫院要堅持拓寬為軍服務的維度,前移服務關口,強化創新管理,讓軍隊傷病員切實充分享受到改革“紅利”,感受到軍隊醫院的新風貌新氣象。要不斷探索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的路徑,由單純診療向預防、治療、康復、健康管理一體化服務轉型發展,致力于為官兵提供更好更優、全時全維的服務。
軍隊醫院要將為軍服務工作納入醫務人員日常考評、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構建全網系、全鏈路齊抓共促的局面;遇到涉及為軍服務的難題,要專題專議,即刻解決;凡是有利于保障和提升部隊戰斗力的,要盡己所能、全力以赴,讓官兵切身體會到軍人有付出也有回報,有犧牲更有榮耀。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