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備老”讓養老變“享老”

 行業新聞    |      2023-12-07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落地一周年,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成效如何?
日前發布的《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詢問了受訪者對政策的了解程度、支持態度、預期支取模式,以及現行12000元繳費上限的合理程度等進行了調查。
調查顯示,總體而言,我國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認識。僅21.21%的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了解或完全了解,42.91%的受訪者一般了解,有10.76%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在支持程度上,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總體持觀望態度,51.15%的受訪者對該制度的設立保持中立,34.03%的受訪者持明確支持態度。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報告》顯示,受訪者愿意繳納的個人養老金占個人可支配收入比例的中位數約為20%,選擇0%—20%之間的受訪者占比最大,約有36.60%的受訪者愿意將不超過10%的收入存入個人養老基金;約25.86%的受訪者愿意將20%—40%的收入存入個人養老金賬戶。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6月底,全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數據,2022年全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數為6512萬人。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戰略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方彧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當前以稅收優惠為主要驅動力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來說,實施一年的開戶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報告》調查結果同樣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當前繳費上限帶來的稅收優惠具有一定吸引力,其中49.07%的受訪者認為稅收優惠政策“一般吸引”,26.67%的受訪者認為政策“比較吸引”或“完全吸引”。此外,越了解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的受訪者感受到的吸引力越強。
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陳秉正看來,實際開戶的數據說明個人養老金政策仍處在起步階段,政策發揮常態效果還有賴于后續宣傳擴大和參與率提升。
“從開戶數量來看,個人養老金一年來的發展無疑是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方彧認為,但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一周年的成績遠不僅僅是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量的問題,其重要意義還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是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是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重要一環。
其次,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是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長期以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存在第一支柱獨大、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亟待完善的局面。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意味著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使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從“保基本”到“高品質”邁開關鍵一步。
再次,個人養老金發展將我國養老金融市場推向新賽道。近年來,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養老金融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實施,引起了金融行業對“養老金融”這一賽道的廣泛關注。除了傳統的保險、銀行,券商、公募基金、信托、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金融機構也紛紛對養老金融給予高度關注,進行養老金融的布局和產品創新。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尤其是日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金融列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是其養老金融布局和發展的重要契機。
最后,個人養老金發展助推全社會踐行“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再次引起了社會對“養老”這一重大民生議題的深切關注。尤其是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參與對象為“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即中青年群體。一年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不僅引起了中青年群體對養老問題的思考與關注,增強了其積極備老的財富儲備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引導人們從全生命周期規劃自己的人生,實現從“被養”到“備老”、“養老”到“享老”的轉變。